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学子开展“普通话迈入新疆生活,领略戈壁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8-16

2021年7月15日,7月份新疆的天气是高温和连续降雨,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学子投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双语教育在新疆”,此次调研活动一直延续至8月8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了解普通话在新疆的使用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社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和基本教学;第二,向在当年扎根新疆,投身新疆建设的志愿者们进行访谈,了解新疆普通话的发展情况;最后,在8月疫情再次紧张的情况下,实践团作为志愿者进行核酸检测服务时再次让队员们明白学习普通话的长远意义和作用。

7月15日-7月18日,实践团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撒克自治州奎屯市内团结路派出所居委会,体验服务辖区居民的生活,这个辖区主要是汉族和哈萨克族人民的聚居地,实践团询问了工作人员有关于社区普通话普及的一些事项,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为止新疆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很高,大多数人都会说普通话,但是有些汉族普通话不标准,有着当地浓重的口音,也有少部分少数民族只会一些日常的用语。

期间,实践团又拜访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撒克自治州奎屯市内基层劳动人民,正在打扫卫生的回族环卫工人,他们普通话较为标准,这极大的说明了新疆普及普通话的成功。

新疆地区地广人稀,7.21-7.25日实践团用时两小时抵达了伊犁泉沟水库,它位于石河子市区以北18公里处,发源于新疆乌苏市境内的依连哈比尔尕山,流经独山子后向北,经奎屯大桥、九间楼、皇宫、车排子、苏兴滩,与四棵树河汇合。“奎屯”是蒙古语,意思是寒冷。奎屯河是独山子区、乌苏市、奎屯市、兵团七师的主要水源,我们在这里了解了当地语言教育,奎屯市是个县级市,其中由汉、哈、维、回、蒙等34个民族构成,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7万人,但在当地有高等院校1所,拥有中小学校26所,其中,普通中学13所,小学13所。在校学生总数31551人,普通高考上线率、录取率分别达95.7%,92.4%,能看出在奎屯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图为奎屯市实验幼儿园和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

7月28日,实践团驱车来到了伊犁哈撒克族自治州奎屯市拜访了一位光荣在党五十周年的老兵张风玉老人。作为当年江苏知青,当时的新疆很贫瘠,是吃不饱饭的,随着国家强盛,新疆的经济也越来越好。并且教育实践团的志愿者们要珍惜粮食,对于普通话普及他大为认可。

7月29日,实践团去往128团,在路途中队员们发现了许多双语的指示牌和路标,这极大的说明了新疆双语教育的成功,在经过了两个小时的路程终于抵达128团,在经过短暂休息后团队来到了《戈壁母亲》取址处,了解了当时兵团人的开垦精神以及当时的恶劣条件,在新疆双语学校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新疆双语教育的条件越来越好,在舞台剧《戈壁母亲》中,当时因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语言不同,导致无法进行交流,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于是在80年代新疆便开始了双语教育,在和当地村民交谈中实践团志愿者们感受到国家对于普通话的推广不遗余力。

8月初疫情又开始紧张起来,新疆目前疫控政策是,不允许外省人员流动,三天核酸检测一次,于是实践团的成员又报名作为了奎屯市乌鲁木齐东路东轩苑社区核酸检测的志愿者,帮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区人民的核酸检测、送菜服务等,在过程中也会遇到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语言的重要性在此刻不言而喻,学好普通话,讲好普通话,不仅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炎炎夏日,新疆的太阳依旧很大,参与本次社会实践的这段时间,实践团的各位志愿者都深深意识到,推广普通话不仅是实践团本次“双语教育在新疆”团队的主旨,更是每个中国人都需要承担的义务,在本次实践活动中,老一辈的戈壁精神深深的打动了实践团的每一位志愿者们,在土地中刨个坑,在坑中居住便是当时的“地窝子”,没有牛便用人力耕地,与少数民族语言不同经常起误会和冲突,但就是当年和志愿者一般年龄的各地知青,他们不怕困难,勇敢客服,牺牲自我的精神浇灌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方土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国家出台的大政方针,关乎民生,关乎国家未来,作为新一辈的青年人更要有社会担当和责任担当,不管是普通话还是中国文化,都要我们青年人去用心守护和传播。

图文来源 |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双语教育在新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

图文编辑 | 曲一凡(秦青联盟·天枢组)

责任编审 | 何梦云

审核发布 | 张钦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