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青年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格局的三个关键
来源: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12-06

在互联网占据信息传播主导地位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疫情期间,各高校通过“云思政”的形式,把思政育人的优势转化为战“疫”力量。“云思政”必然要实现转型升级,各学校的“线上学习”也要与“线下学习”逐步衔接。如何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阵地、探索适应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育人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命题。

聚焦青年学生,创新网络思政育人格局。疫情期间,青年学生对网络的黏性增加,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网打破了知识传播的时空局限,成为当代青年思想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场所,渗透并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思政教育要真正实现入脑入心,首先要做到“入眼”,以鲜活的网络育人载体与表现形式,聚焦青年、吸引青年,形成注意力叠加。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对象、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回应时代挑战,充分认识青年群体网络育人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互通互享,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格局。

打造平台阵地,构建网络思政话语体系。随着网络平台的用户量增加、活跃度增高,网络话语体系更加自主化、多元化,青年群体在新技术、流行文化等方面有更明显的网络话语权。高校思政工作走出 “智育化”课程路径依赖,推动传统思政育人平台与网络平台交互融合,打造涵育青年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当前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日益多元,构建网络思政话语体系不仅仅是完成从三尺讲台到“屏对屏”的场景转换,更要把握网络思政的人文属性和教育张力,发掘青年需求从而对接青年需求,创造出可亲可信、可知可感的思想空间和精神家园。一方面要合理布局校园新媒体矩阵,加快融媒体系统建设。整合协同网络育人元素和校园育人资源,通过分众化采编和深度内容文创,多屏分发、组合传播。形成点面结合、同频共振的网络育人平台矩阵,开拓新时代语境下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另一方面要以互联网思维运用好“网言网语”,网络思政话语要注意从“权威范式”向“对话范式”转换,注重政治语言、学术语言、生活语言、网络语言的综合运用。青年在话语表达上偏好“具象解构”和“话语重构”,教育者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表达意愿,在学生对思政话语进行创造性重构时,与之互动引导、促成共识,从而双方共同完成网络思政话语体系的建构。

坚持内容创新,优化网络思政教育供给。互联网对人的广泛连接、对现实世界的强劲渗透,使得它由虚拟的工具性、社交性延展出多元的文化性。近年来对青年群体影响力较大的流行文化大多发源于互联网,又借由互联网媒介不断重构和传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基于此,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适应互联网生态,进行内容创新,优化网络思政教育供给。在内容生产上,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供给要注意结合“现实世界”,既要感性上吸引人,又能理性上说服人,内容生产既重“理论教化”,更重“观念内化”,通过文化共鸣、价值认同、情感联结的多维交互,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调统一,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传播力。具体而言,要在线下传统思政教育基础上扩展三个维度:一是教育内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崇高叙事转换为人文叙事,引发学生思想共鸣;二是教育内容融入家国情怀,增加国情国史的故事性、社会热点的说理性,使内容潜移默化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产生价值认同;三是教育内容加入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作为案例互动交流,用好材料、讲好故事,触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解决青年学生思想困惑,加强与青年的情感联结。在形式创新上,要结合网络“碎片化时代”青年学生的群体行为偏好,又要兼顾不同个体差异化需求。在快速阅读时代,读者的注意力稍纵即逝,生动直观的内容让青年学生好理解、易接受。网络思政教育也应积极采用图、文、影、音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系统设计知识连贯、激发兴趣、呈体系化的网络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提供篇幅较短、内容凝练、图文结合的育人作品。例如在政策理论宣讲中使用“一图读懂”的形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运用微视频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音频方式。

青年学生是与新时代共同成长前进的一代,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网络思政育人可以实现教育载体的有效延伸,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强化思政话语的传播力,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时代发展所需,是青年成长成才所需。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格局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教育事业发展最大增量的关键一环。这就需要各高校坚持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行,积极探索打造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网络育人阵地。



来源:人民网

类型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