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重视,学院积极配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在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工作突出位置,多次召开思政课教师集体研讨会深入学习领会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简称20条)和《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结合学院实际进一步探究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闭幕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抽调骨干教师组成宣讲团,集体研讨,精心备课,深入各二级学院为全校师生解读“十九大报告”。宣讲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新征程”等专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与宣讲,得到各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再次引起全校师生的强烈共鸣。全校上下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各级团学组织为辅积极学习习总书记在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生会负责人就自身工作学习实际发表心得体会。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好方法。它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它包括六大步骤: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与评分。通过这种方式,杜绝了当前学生存在的不劳而获的抄袭现象,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总结中写道:“这种方式充分激发了我们的创造热情,给了我们一个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学以致用的机会”;“增强了我们收集、处理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了我们分工、协作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大家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准备时的紧张、绞尽脑汁时的筹划、结束时的轻松与兴奋,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
除了读书竞赛,我们还有其他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讲演比赛、辩论大赛、歌咏比赛、诗词朗诵大赛、校园文化周、创新创业大赛等,也都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些第二课堂活动都很好的起到了辅助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此次新冠疫情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响应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号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及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以学校自主研发的线上教学平台——“陕服云学堂”为载体,合理安排每节课的课前预习,课中PPT、讲义,课后练习题、知识拓展等学习资料。教师在后台可以随时跟踪、督促学生学习,确保“一个不能少”。 老师们还积极采用“课堂派”“雨课堂”“对分易”等教学辅助平台,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为学生及时发送学习资料、清晰梳理重难点知识、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教学资源和平台的综合利用,保证了学生的顺利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以科研反哺教学,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多位教师结合当前理论热点和自身教学实际在有影响力的主题媒体网站发表一系列理论文章。其中,颜毓洁教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网题为《阐释与传承:“西迁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表达》文章指出:“西迁精神”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思政课教学中应注重精神引领,凝聚使命力量,弘扬传统,创新思政课改革。高校思政课要以传承西迁精神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用西迁精神铸魂育人。此外,颜毓洁教授发表于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网题为《学习传承“西迁精神”办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文章指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应学习传承好“西迁精神”,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尽快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王欢老师发表于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网题为《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文章,着重强调延安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在思政课中通过教育学生真正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教育学生真正懂得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学生真正懂得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并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其目的在于真正做到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更好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菅建伟老师发表于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网题为《“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宏观上为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讲好西迁故事,准确阐释西迁精神,其目的在研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将“爱国心”转化为“报国行”。杨芝老师发表于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网题为《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着重探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与《基础》各章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手段等方面的融合,为《基础》课教学改革提供重要遵循和指导,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的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人生价值,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实践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融入灵魂,写进行动,做“西迁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此外,学校还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季羡林国学思想基础》,对学生进行国学思想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课程以季羡林先生多元文化观中“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的思想为主线,尤其是将季羡林先生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理解,百年人生积淀下来的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怎样看待个人命运、怎样做人与处世、什么是成功、什么是礼貌、怎样交朋友、怎样对待荣誉、怎样对待压力、什么是孝道、什么是长寿之道等理念融入到课堂中,起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与此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无论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从品格、修身、名利、学习、家庭、人生困顿等方面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具有启迪作用。
核发:李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