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西迁精神”更好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
来源: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08-2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西迁精神”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启发,将其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西迁精神”乃至演绎的“西迁故事”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生动的教学案例和鲜活的课堂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论述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回复:“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指出“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陕西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参观了西迁博物馆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西迁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并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交通大学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并付出了极大心血。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做出了巨大努力。西部人民群众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发大西北成为全校共同心声。多少人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不惜卖掉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拓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了交大“西迁人”的崇高风范和顾全大局的忘我境界。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

2017年11月,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多年来在西北的奋斗,我们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在代代师生中传承弘扬。”交通大学在迁校过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六十四年里,传承优良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弘扬“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听党指挥跟党走”为精髓的独特的“西迁精神”。这一精神同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安交大党委会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交通大学西迁纪念日”。

“西迁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造出引领社会进步的精神价值体系,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西迁精神”为生动教材,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际进程,多维度阐释“西迁精神”的内涵、核心和精髓,让大学生深刻领会“西迁精神”本身蕴含的当代中国人坚守理想信念、矢志精忠报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西迁精神”是社会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推动作用。“西迁精神”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交通大学一代西迁人为响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积极投身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凝练而生发出来的一种时代精神,是对那一时期社会发展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西迁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群众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交大西迁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这一壮举本身就充分体现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全部特征。只有在“西迁”语境下,才能深刻领悟当年西迁人的艰辛与不易,懂得他们如何攻坚克难、排除万险,为新中国初年高等教育的战略调整做出了义务反顾的奉献。“西迁精神”离不开每一位西迁人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生动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

“西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交大西迁博物馆时强调:“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 走进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西迁精神”,使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西迁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核心和“听党指挥跟党走”精髓,为我们新时代继承和弘扬西迁精神,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西迁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已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求。

“西迁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的传承有利于促进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交大西迁师生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高贵品质值得新时代每位大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善于引鉴这一成果,使西迁过程中生发出来的精神品质在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中越来越丰满、越来越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与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相融合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西迁精神”的历史背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多有契合。交大西迁立足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初期面临的艰巨任务。“西迁故事”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引领,万众一下,众志成城的典型缩影,这些精彩内容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鲜活案例和生动教材。如“西迁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基础》课第3章)知识点的深度融合。可以说,“西迁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是一种基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思考,拓展了新时代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涵。而“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标杆精神、“弘扬传统”的创新精神就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传承的生动展现。再如“西迁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基础》课第2章)。20世纪50年代,西迁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坚强拼搏、勇敢果决的老前辈,他们“听党指挥跟党走”,生活的艰辛磨炼了他们意志、锻造了他们持之以恒的决心,面对西部落后的生产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图强,义不容辞。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为当代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淬炼灵魂,培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极好的生活范例和生动教材。

“西迁精神”的时代意义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的多有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面对无数困难,以“愚公移山”的毅力、“精卫填海”的韧劲淬炼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此进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赖以维系、五千载文化文明长盛不衰的中流砥柱和不竭的动力之源。无论是在外敌入侵、山河飘摇的动荡时刻,还是在百废待兴、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瞬间,“爱国主义”精神总是能焕发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内在动力,激励起中国人民的昂扬斗志。“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生动体现。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引导全体大学生树立起建设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人生志向。在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体系中,《纲要》课程纵览1840年以来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实际,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推翻封建统治、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关怀,“爱国主义”是相关教学内容的永恒主题。

新时代高等学校继承和弘扬西迁精神,使其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就要坚持党中央提出的以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使他们确立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时代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并使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就是要以思政课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其自身本领,实现人生价值;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时将个人需要与国家发展充分结合起来,秉承爱国主义精神,胸怀大局、勇于担当,自觉服从国家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大业中;广大教师应秉承交大老教授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立足平凡的工作岗位,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教授)

         通讯地址:陕西西安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崇文路1号

         邮编:712046

         电话:13991018909

         邮箱:yanyj@sust.edu.cn

         审核:秦风

         核发:李文斌



类型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