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刊登我校颜毓洁教授、侯帆文章
来源: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6-28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一校一策”教育教学理念,立足课程开展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其中颜毓洁教授团队结合陕西地方特色,立足学校实际,深刻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了以“西迁精神”“延安精神”等为重点的研究成果。颜毓洁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围绕“西迁精神”开展的研究成功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本期推选颜毓洁教授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发表题为《“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初探》的最新研究文章。


“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2022年06月13日 21: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颜毓洁 侯帆 


关键词:西迁精神;思政课;教育教学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2021年9月29日,“西迁精神”被中宣部首次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已成为第一批伟大精神谱系辉煌篇章中光彩绚丽的一页。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守正创新应以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为契机,坚持用“西迁精神”培根铸魂,用“西迁故事”立德树人,推动“西迁精神”全方位、立体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

弘扬“西迁精神”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1955年,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确立的156个建设项目中,在陕西有24项;而1952年院系调整后,整个西北仅在咸阳有一所工学院。可见,在西部地区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1956年,几千名交大师生怀揣教育报国、兴学图强的梦想,毅然放弃上海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满怀热情地奔赴祖国大西北,谱写了一曲扎根西部大地、投身祖国西部建设的动人凯歌,铸就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恢宏壮举。这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国西部地区鲜有大规模工业类院校的格局,为西部地区工业和教育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且更孕育铸就出一种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交通大学在迁校过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的六十余年里,传承优良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的品格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听党指挥跟党走”为精髓的“西迁精神”。六十多年来,西迁的交大师生选择了“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行同向”,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交大西迁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了“西迁精神”的丰碑,体现了“西迁人”的报国之志和使命担当,其精神内涵与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等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时深刻阐释了“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他勉励广大师生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西迁精神”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饱含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爱国奋斗、无怨无悔的基因传承,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启发;“西迁精神”乃至演绎的“西迁故事”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质,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生动教学案例和鲜活的课堂素材。

“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概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路径选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修课之一。将“西迁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概论》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中,以提升《概论》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质量,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用“西迁人”的家国情怀滋养年轻一代学子,提振精气神,砥砺报国志,增强他们的爱国理性认同已成为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必选动作。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扬“西迁精神”的嘱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握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方向,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1.紧扣教材内容,将“西迁精神”融入《概论》思政课课堂教学中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紧扣《概论》思政课教材的相关理论教学内容,深挖“西迁精神”中的鲜活素材和案例,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讲授式、讨论式、对话式、案例式和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西迁精神”教育渗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胸怀大局,引导大学生成为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承者。《概论》思政课教材第九章第一节讲授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本节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大量典型的“西迁知识分子”胸怀大局的故事,引导学生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成为新时代“西迁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如当年24岁的思政课教师卢烈英,离开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毅然走向环境艰苦的大西北,成为第一批随校西迁的教师;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虽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西迁,只身来到西安;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惠久,为响应党和政府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胸怀大局,全家迁到西安。老教授们率先垂范,更多的大学生义无反顾。他们惜别家人、付出青春年华、舍小家顾大家、胸怀大局、迎难而上。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更需要这样的“西迁精神”典型事迹去勉励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首“西迁人”踏歌西行、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和扎根西部、开拓创新的宏伟画卷,西迁人“胸怀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映耀心扉。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大量“西迁故事”的讲述,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相结合,胸怀大局,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

无私奉献,引导大学生谱写新时代西迁精神的凯歌。《概论》思政课第十章第三节讲授的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本节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电视节目,寻找“西迁精神”片段,让大学生通过聆听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以一名交大“西迁”亲历者和见证人讲述的西迁人“无私奉献”的事迹;交通大学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要求,积极开展“大西迁”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当时的17位学校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了西安;1956年初,为保证新校园顺利开学,交大后勤总务部门的同志们夜以继日运输和安装教学科研设备,学校没有因为迁校而推迟开学上课。就这样,交大“西迁人”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迁徙”,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2019年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致敬词这样描述道:“你们是铺路石,金子般闪耀在岁月的最深处;你们是螺丝钉,钻石般旋转在共和国的年轮里。”这些话语生动昭示了西迁人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选择,“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和行动风范。这背后体现的是西迁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怀,是为实现祖国繁荣昌盛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让西迁奉献精神永续永存,共同谱写新时代“西迁精神”的奋斗凯歌。

弘扬传统,引导大学生不忘初心,矢志创新。《概论》思政课教材中多处提到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如在第二章第三节提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第十二章第一节中提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在第十四章第二节提到“在新时代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等等。“听党指挥跟党走”是优良的革命传统之一,同时也是“西迁精神”的“精髓”所在。据统计,1956年底交大在册的767名教师中,迁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师总数的70%;1954级、1955级学生迁来西安的共计2291人,占两个年级学生总数的81%。“西迁精神”正是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积淀而成的。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将“西迁精神”的精髓——“听党指挥跟党走”融入其中,向学生讲述老一辈“西迁人”是如何传承“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将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优良传统“入脑入心”,并将这种优良传统一代代薪火相传,矢志创新。

艰苦创业,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概论》思政课第四章讲授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在本章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西迁人”在当时是如何积极贯彻党中央的要求,背上行囊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从而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独立自主的精神品质。1955年,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彭康亲往西安踏勘校址。1956年,副校长苏庄等亲自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区开学典礼如期隆重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扎根黄土地艰苦创业。西迁以来,学校急国家之所急,竭尽心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工业化人才,前10年学校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学校53年的总和。65年来,西安交大共培养近30万名各类人才,其中一半以上留在中西部工作,创造了3万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国家“三大奖”,为国家发展和西部建设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西迁以来学校延续“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在党政、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西迁故事的生动讲述,让学生感受到西迁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从而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

2.知行合一,将“西迁精神”融入《概论》思政课实践教学中

新时代高校《概论》思政课的讲授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概论》思政课是一门逻辑清晰、理论知识丰富的课程,当前教师在《概论》思政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以传统的灌输法为主,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比较缺失,这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尤其是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多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参观西迁博物馆,寻访老一辈“西迁人”,寻找身边的“西迁人”。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于2018年12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思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西迁博物馆。通过让大学生参观展馆内的展出照片、图表和实物等,致敬“西迁人”,激励“后来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西迁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西迁精神”是20世纪50年代交大老一辈知识分子在艰苦奋斗中凝聚而成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师可以组织带领大学生采访老一辈西迁人,从西迁亲历者的口中聆听最真实的西迁故事。在寻访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亲身感受到西迁者身上所体现出的面对国家需要,义无反顾、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大学生用最真实的榜样力量激励自己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新时代,在学生周围也有一大批“西迁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如胸怀大局、勇于担当的“移民书记”赵久富;无私奉献、矢志不移扎根边疆教育一线的张桂梅;艰苦创业、虽身患重疾也要让各族群众喝上安全水的刘虎等等。他们都是新时代“西迁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在高校校园里,也不乏这样一批优秀的“西迁人”。《概论》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导大学生寻找身边的“西迁人”,聆听他们的先进事迹,这些“西迁人”的故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寻找身边的“西迁人”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成为新时代“西迁精神”的践行者。

创新课堂改革,引导学生组建“西迁故事我来讲”宣讲团,创建“西迁精神”科研团队。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联合学校宣传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创建“西迁故事我来讲”宣讲团。思政课教师可以推荐大学生进入到宣讲团,成为宣讲团成员,让大学生发挥自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自己从西迁亲历者处聆听到的故事和自己在课后挖掘到的西迁感人故事讲述给别人。宣讲团成员可以通过走进各个班级或者以报告会的方式,向在校学生和老师生动讲述“西迁人”在65载的岁月里如何发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思政课教师要在实践课教学中,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反映或联系教学中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带入到课堂中去。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西迁精神”课题的科研过程中,可以吸纳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同学生一起共建“西迁精神”科研团队,更好地落实大学生科研参与机制。在共同创建的“西迁精神”科研团队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团队为其提供的研究资源,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了解到最前沿领域对“西迁精神”内涵的解读。同时,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他们的新观点、新思路也可以为“西迁精神”的科研注入新的血液。当前正处于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各类新媒体社交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新媒体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西迁精神”的教育和引导,可以使西迁精神教育的时空性得到有效延展。另外,开展“西迁精神”征文活动,用文字的方式传承“西迁精神”;结合大学生专业特色,引导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编排“西迁精神”音乐剧;组织开展“西迁精神”知识竞赛活动等等。将“西迁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于他们的自觉行动。


【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1JDSZK070)阶段性研究成果】

(颜毓洁,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侯帆,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审核:菅建伟

核发:李文斌






类型 教学科研
热点新闻